《沉思》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穆索尔斯基的一首钢琴小品。该作品感情变化丰富、情绪跌宕起伏,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从单纯的弹奏技术角度看,这首作品并不难,但是,要把隐藏在音符背后的深刻内容挖掘出来,却并不容易,我们必须对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生活在俄罗斯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早期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的军人性格。后来转向音乐以后,始终把反映现实和人民疾苦放在首位,这使他的创作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人民性和现实性,他曾经说过:“我把十字架摆在自己胸前,昂起头来,勇敢而愉快地冲破一切困难,向着光辉的、雄伟的、正义的目标前进,向着热爱人民、关心人民苦乐的真正的艺术挺进。”
他的这一高尚的意志总是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在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深刻的人民性和现实性。正是这样一些优秀的作品,使他成为确立俄罗斯古典艺术的世界意义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穆索尔斯基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在探索使他的标题适合于音乐。这首《沉思》也有译作《冥想曲》,小标题是“泪”。它通过忧郁的旋律和简单的结构激发起人们的感情。一首作品的音乐性和思想性,往往与和声布局及旋律走向密切相关。《沉思》这首作品的和声布局非常精彩,作曲家充分的利用了和弦的色彩变化,使作品游弋于大小调之间,形成了时明时暗的和声音效,以此刻画出内心情绪的变化。
A段的旋律采用下行走向,与小调的色彩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压抑、忧郁的情绪,而B段的旋律则采用了上行走向,使大调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种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从旋律里自然的流露出来。然而,作曲家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布局上,在A段每一个句读的结束处,几乎都采用的是大三和弦或大小七和弦,在作品的尾声部分,最后的结束和弦也处理成为G大三和弦,给人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考。
如果只从以上分析,仍不能得到作品全貌。任何一首钢琴作品,都会有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构思的演奏标记。但是,在这首短小的(仅36小节)钢琴小品内,各种演奏标记之多、变化之丰富,在同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足见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内心的情感变化是非常丰富而细腻的。
首先在每个段落的开始处,都明确的标记了速度,哪怕是只有三个小节的引子和4个小节的尾声,也表明了用“Largo”演奏。其次是力度记号,几乎每一句都有具体的力度要求,而且力度的变化与旋律的走向密切联系,说明在作曲家的心里,每一句旋律都饱含了丰富的情感,绝不仅是音符的简单连接和堆砌。丰富的踏板标记也是重要的特点,包括B段,虽然是大调,但是,在演奏时却加上了左踏板标记(弱音踏板)。好像暗示着作曲家在追求明亮的大调色彩变化和对比的时候,却存在着什么难言之隐。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的体会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沙皇的统治下,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始终处在一片黑暗之中,艺术家们则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沉思》正是我们了解穆索尔斯基对现实思考和对未来憧憬的一扇窗户。
Tags: 穆索尔斯基(4) 沉思(冥想曲)(1)